7月23日《Science》杂志精选 2010-07-26
7月23日《Science》杂志精选 [详情]
《Nature》特别报道:中国直面地下水危机 2010-07-24
《Nature》(《自然》)杂志的报道以“China Faces Up to Groundwater Crisis (中国直面地下水危机)”为题,总结了大会报告的几个要点,介绍了中国水资源面临的严峻问题,并分析了应对地下水危机的可能出路。 [详情]
《Science》:基于测量数据的地球碳循环轨迹初步摸清 2010-07-09
人类对气候的影响究竟有多大,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必须清楚地球的碳循环轨迹。以德国马普生物地球化学研究所克里斯蒂安·比尔领导的一个国际研究小组最近发表了两份研究报告,首次根据测量数据估算出地球上二氧化碳的自然释放和吸收量,为研究全球气候变化提供了新的依据,这两份报告已刊登在新出版的《科学》杂志上。 [详情]
《Science》刊文探讨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010-04-02
最新一期《Science》(《科学》,2010年4月2日出版)发表了一篇政策专论,作者是密歇根州立大学的刘建国(音译,英文原名为Jianguo Liu)。文章认为,尽管中国自1949年建国以来已经在经济上实现了快速发展,在环境保护上也做出了很多努力,但是她的环境可持续性在2005年仍仅仅位列146个被评估国家的第133位。该文认为很多方 [详情]
《Nature》:全球变暖使土壤释放出更多二氧化碳 2010-04-02
3月24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刊登研究报告说,随着全球变暖造成地表温度不断上升,从土壤中释放出的二氧化碳量也在增加,一些专家担心这可能会进一步加剧全球变暖。 [详情]
《Science》:中国投入大量资金应对严峻环境问题 2010-03-24
作为中国第三大淡水湖,太湖的问题是这个作为世界经济发动机的国家发展中问题的缩影。环太湖的两个省份江苏和浙江,正在制造业的支撑下享受着强劲的增长。太湖不仅为200多万居民提供着饮用水,同时也维系着国内螃蟹、鲤鱼、鳗鱼等渔业的一个最重要产区。然而她现已罹患顽疾。富养废水和工业排污已经把太湖变成一池毒汤,近几 [详情]
《Science》:化腐朽为神奇的另类生物燃料 2010-03-04
威斯康辛大学一项新的研究显示,被视为农业废料的一种副产品可以通过改造成功地转化为也许对汽车或喷气飞机有用的生物燃料,而其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是一种非常适合于在地下掩埋或是其它可被截留的形式。最项新的成果文章Integrated Catalyt [详情]
《Molecular Cell》:细菌低温存活之谜 2010-01-19
法国国家科研中心日前表示,它与意大利和德国的科研机构合作,发现了细菌能够在低温环境下存活的秘密。 [详情]
《Nature》:盘点2009年气候科学 2010-01-18
《Nature》:盘点2009年气候科学. [详情]
《PNAS》:解密细菌神秘生化过程 2010-01-02
清洁肮脏的表面是否需要一种分子到分子的方法?其实,除了纳米技术,人们不妨考虑一下大量存在的、现成的、多才多艺的细菌。科学家通过对一种生活在岩石上的名为Shewanella的细菌进行研究,搞清了生物体如何用微电流轰击矿物从而转化后者。 [详情]
《Nature - Biotechmology》:美国科学家转基因蓝藻直接将二氧化碳转为液体燃料 2009-12-21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科学家日前宣布,他们成功开发出一种能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液体燃料的转基因蓝藻。这种蓝藻能通过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并产生异丁醇。该研究被认为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相关论文发表在最新出版的《Nature - Biotechmo [详情]
《Science》:气候变暖将使沙漠植物越来越少 2009-11-10
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新一期《科学》杂志上发表报告说,随着气候变暖,沙漠地区土壤中的氮会以气体的形式大量流失,从而导致生长在沙漠里的植物越来越少。 [详情]
北京大学朱彤教授《Science》文章展望“超大城市的清洁空气” 2009-11-05
10月30日出版的《科学》(Science)发表了美国NOAA科学家David Parrish和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朱彤教授联合撰写的展望文章超大城市的清洁空气(Clean Air for Megacities),该文提出超大城市空气 [详情]
《Nature》:大肠杆菌(E. coli)基因组演化的速度和模式 2009-10-31
在韩、美、法三国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长达20年实验中,研究人员在实验室中培养了一批大肠杆菌,它们在近20年时间里一直以葡萄糖为一种限制性营养物。这项实验为研究基因组演化的速度和模式提供了一个机会。 [详情]
《Science》:生物燃料可能加剧全球变暖 2009-10-31
在10月23日的《科学》杂志,科学家们披露,尽管生物燃料是化石燃料的一种可满足全球能源需求的吸引人的另选燃料,但其前景并非全然美好。 [详情]
《Science》报道鄱阳湖大坝修建对湿地保护的消极影响 2009-10-24
10月23日出版的美国《Science》(《科学》)杂志报道了江西拟建的鄱阳湖大坝可能对鄱阳湖湿地产生的消极影响。 [详情]
《Science》报道我国碳捕获与存取(CCS)技术现状 2009-10-12
2009年9月25日出版的《科学》杂志(第325卷)在“China Grapples With A Burning Question”(中国对燃煤污染之战)一文中,对我国CCS技术研发及应用现状进行了报道,其中武汉岩土所李小春研究员有关CO [详情]
《Science》:深海细菌可助人类寻找海底石油 2009-09-23
由加拿大科学家凯西·休伯特率领的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在挪威附近的北冰洋下低于摄氏零度的沉积物中,发现了一种数目不菲、处于冬眠状态的嗜热菌。这种细菌以细菌芽孢状态存在,在低于零摄氏度的海底冬眠。该项发现有可能使科学家有机会追踪到来自海底以下的热 [详情]
《Nature》:噬蓝藻体中也存在光合体系-I 2009-09-14
植物叶绿体一样,海洋蓝细菌的光合作用膜也含有两个光合体系:光合体系-II(PSII)调控电子从水到质体醌(亦称叶绿醌)的转移,而光合体系-I(PSI)调控电子从质体蓝素向铁氧化还原蛋白的转移,从而减少以NADPH(还原型辅酶Ⅱ)形式固定CO [详情]
《Science》:笑气已成为首要消耗臭氧层物质 2009-08-30
一氧化二氮又称“笑气”,美国一项最新研究显示,这种无色有甜味的气体已经成为人类排放的首要消耗臭氧层物质。 [详情]
《科学》刊登文章关注中国电子污染 2009-08-29
8月28日出版的新一期《科学》杂志刊登了驻中国记者Richard Stone撰写的深度报道——《中国:面临着来自电子贸易的有毒反冲》(China:Confronting a Toxic Blowback From the Electron [详情]
《Nature》关注中科院植物所全球变化生态学研究成果 2009-08-18
8月13日出版的《Nature》的Research Highlights以As different as day and night (460:783c)为题报道了植物研究所万师强课题组在内蒙古典型温带草原开展的全球变化生态学的研究成果, [详情]
《Nature》:大气科学是一项补天工程(Atmospheric science: Fixing) 2009-08-14
最新一期《Nature》发表了1篇关于大气科学的评述,并将大气科学称之为补天工程。以下是其全文。 [详情]
汶川地震致大熊猫栖息地减少四分之一 2009-08-08
去年五月,发生在中国西南部四川省的地震造成约六万九千人死亡,一千五百万人无家可归。现在,生态学家已经评定了地震对生态多样性以及对现存的一些野生大熊猫栖息地的影响。 [详情]
《Science》推出“恢复生态学”专题 2009-08-07
《Science》推出“恢复生态学”专题。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