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Nature》目录要览:2010-04-01出版
时间:2010-04-02 阅读: 我要评论:
这个网站上(Article p. 721)。在新开设的News & View Forum栏目中,Cecilia Cotta-Ramusino 和 Stephen Elledge评价了这个引人瞩目的数据集对细胞生物学的贡献以及从未来全基因组筛选中获取有意义结论所面临的挑战。
一种新的抗锥虫药物(A new antitrypanosomal)
N-myristoyltransferase inhibitors as new leads to treat sleeping sickness
由“布氏锥虫”引起的非洲锥虫病或昏睡病每年造成约3万人死亡。现有少数几种治疗方法往往要使用疗效差、并涉及安全问题的药物。N-十四酰转移酶(NMT)(这种酶能将十四酸盐(或称肉豆蔻酸盐)加到很多真核蛋白和微生物蛋白的N-端氨基乙酸上)曾被提出是治疗锥虫病和其他寄生虫病的药物的一个可能的作用目标——如果保护人类这种酶所需的选择性可以实现的话。一项新的研究确认“布氏锥虫” NMT是抗锥虫药物的一个切实可行的蛋白目标,并且一种具有药物类性质的强效抑制因子也被发现。该化合物名为DDD85646,能在小鼠模型中杀死“布氏锥虫”。(Article p. 728; News & Views)
遥远星系中恒星形成过程被观测到(Distant star formation)
Intense star formation within resolved compact regions in a galaxy at z = 2.3
早期宇宙中巨大星系的位于红移值约为z = 2的各个恒星形成区域,即便是今天最大的天文望远镜也是观测不到的。但在来自一个巨大居间星团所产生的引力透镜效应(该效应可使图像亮度增加32倍,使其显得更大)的帮助下,在红移值为z = 2.3259处的亚毫米星系SMMJ2135-0102中的强烈恒星形成已被观测到。结果显示,光度密度可以与近域宇宙中巨大分子云的致密核的光度密度相比,这说明,(那里的)恒星形成的物理过程与附近星系是相似的,尽管遥远星系中的那些区域总体上大约要大100倍,亮度也要高107倍。(Letter p. 733)
触发“新仙女木事件”的洪水(Younger Dryas flood tracked)
Identification of Younger Dryas outburst flood path from Lake Agassiz to the Arctic Ocean
我们目前的气候突变概念,受有关诸如“新仙女木事件”(Younger Dryas)等气候事件的很有说服力的古气候证据的强烈影响,在这些事件中,气候的巨大变化基本上是即刻发生的。人们一般认为,“劳伦太德冰盖”退缩产生的淡水注入改变了“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触发了“新仙女木事件”,但迄今为止支持这一理论的令人信服的地质证据却难以找到。现在,Julian Murton及其同事终于发现了一个在年代上与“新仙女木事件”一致的主要洪水事件。在加拿大西北一个侵蚀表面之上所发现的砾石,与穿过麦肯思河流入北冰洋的主要洪水路径是一致的,而不是与沿密西西比河向南或穿过五大湖向东的路径一致。(Letter p. 740)
“弱阳吊诡” 气候悖论可能本不存在(The cool of the Sun)
No climate paradox under the faint early Sun
Carl Sagan 和 George Mullen 在1972年提出的有关早期或“年轻”太阳亮度较弱的悖论(亦称“弱阳吊诡”)指出,太阳亮度在太古代约为其今天的70%,所以该理论认为,当时的温度会太低,无法让液体海洋在地球上存在。然而,地质记录表明,当时的液态水是存在的。这种现象通常被解释为因大气中高浓度二氧化碳和/或甲烷的存在造成的温室效应所产生的后果。Minik Rosing等人提出,并不需要用温室效应变暖来解释,也不存在气候悖论。他们证明,太古代沉积物的矿物构成与高温室气体浓度以及当时“产烷生物”的代谢限制因素并不一致。他们假设,早期地球的低反照率(大陆上几乎什么也没有),和在面积上占绝对优势的深色吸热海洋的存在,再加上生物诱导的云冷凝核的缺失,足以将温度维持在冰点以上。(Letter p. 744; News & Views)
类人猿100万年前就在弗洛勒斯岛上生活(Early arrivals on Flores)
Hominins on Flores, Indonesia, by one million years ago
印尼弗洛勒斯岛上的类人猿活动可以追溯到至少80万年前,对位于Soa Basin中MataMenge的考古点(这个地方的考古结果是在位于西边的Liang Bua的“弗洛勒斯人”化石被发现之前发表的) 通过“裂变径迹”法进行年代测定获得的证据证明了这一点。在Soa Basin中另一地点进行的新的研究工作(关于这项工作的新闻报道,请登陆go.nature.com/hTwkMW),利用更准确的40Ar/39Ar测年技术发现,类人猿100万年前就在弗洛勒斯岛上生活。这个发现对认为类人猿的到来是造成一种巨龟和矮象大量死亡的一个因素的观点提出了疑问,相反它们的大量死亡可能与自然过程有关。(Letter p.748)
代谢率与身体质量的关系并不遵守指数定律(Making body size toe the line)
Curvature in metabolic scaling
一种生物的代谢率与其身体质量之间的关系,自Max Kleiber在1932年首次提出不同物种代谢率随身体质量按3/4次方增加的观点以来,一直让生物学家着迷。这一“标度指数”自那时以来被重新计算了很多次,其中有些人估计该指数接近2/3,而另一些人则估计其接近 3/4。一项新的分析表明,这种关系在对数标度上并不遵从一条直线,所以根本不遵守幂律(指数定律)。试图将一条直线应用于实际上是一条曲线的情形,会产生高度依赖于所使用数据的“标度指数”。以小生物为主的数据集倾向于产生2/3的指数,而以大生物为主的数据集则会产生3/4的指数。(Letter p. 753; News & Views)
“斑胸草雀”基因组已被测序(Genome for a song)
The genome of a songbird
“斑胸草雀”(一种鸣鸟,用于脊椎动物脑、行为和演化研究的一种模型)的基因组已被测序。将其与鸡基因组(惟一另外一种已测序的鸟类基因组)所做比较表明,有神经功能、参与叫声认知处理的基因在雀科这个分支中一直在快速演化。该研究还表明,声音交流用到“斑胸草雀”脑转录组的大部分内容;并且还发现了与声音交流相关的微RNA信号的一个潜在集成因子。(Letter p. 757)
一种新的抗锥虫药物(A new antitrypanosomal)
N-myristoyltransferase inhibitors as new leads to treat sleeping sickness
由“布氏锥虫”引起的非洲锥虫病或昏睡病每年造成约3万人死亡。现有少数几种治疗方法往往要使用疗效差、并涉及安全问题的药物。N-十四酰转移酶(NMT)(这种酶能将十四酸盐(或称肉豆蔻酸盐)加到很多真核蛋白和微生物蛋白的N-端氨基乙酸上)曾被提出是治疗锥虫病和其他寄生虫病的药物的一个可能的作用目标——如果保护人类这种酶所需的选择性可以实现的话。一项新的研究确认“布氏锥虫” NMT是抗锥虫药物的一个切实可行的蛋白目标,并且一种具有药物类性质的强效抑制因子也被发现。该化合物名为DDD85646,能在小鼠模型中杀死“布氏锥虫”。(Article p. 728; News & Views)
遥远星系中恒星形成过程被观测到(Distant star formation)
Intense star formation within resolved compact regions in a galaxy at z = 2.3
早期宇宙中巨大星系的位于红移值约为z = 2的各个恒星形成区域,即便是今天最大的天文望远镜也是观测不到的。但在来自一个巨大居间星团所产生的引力透镜效应(该效应可使图像亮度增加32倍,使其显得更大)的帮助下,在红移值为z = 2.3259处的亚毫米星系SMMJ2135-0102中的强烈恒星形成已被观测到。结果显示,光度密度可以与近域宇宙中巨大分子云的致密核的光度密度相比,这说明,(那里的)恒星形成的物理过程与附近星系是相似的,尽管遥远星系中的那些区域总体上大约要大100倍,亮度也要高107倍。(Letter p. 733)
触发“新仙女木事件”的洪水(Younger Dryas flood tracked)
Identification of Younger Dryas outburst flood path from Lake Agassiz to the Arctic Ocean
我们目前的气候突变概念,受有关诸如“新仙女木事件”(Younger Dryas)等气候事件的很有说服力的古气候证据的强烈影响,在这些事件中,气候的巨大变化基本上是即刻发生的。人们一般认为,“劳伦太德冰盖”退缩产生的淡水注入改变了“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触发了“新仙女木事件”,但迄今为止支持这一理论的令人信服的地质证据却难以找到。现在,Julian Murton及其同事终于发现了一个在年代上与“新仙女木事件”一致的主要洪水事件。在加拿大西北一个侵蚀表面之上所发现的砾石,与穿过麦肯思河流入北冰洋的主要洪水路径是一致的,而不是与沿密西西比河向南或穿过五大湖向东的路径一致。(Letter p. 740)
“弱阳吊诡” 气候悖论可能本不存在(The cool of the Sun)
No climate paradox under the faint early Sun
Carl Sagan 和 George Mullen 在1972年提出的有关早期或“年轻”太阳亮度较弱的悖论(亦称“弱阳吊诡”)指出,太阳亮度在太古代约为其今天的70%,所以该理论认为,当时的温度会太低,无法让液体海洋在地球上存在。然而,地质记录表明,当时的液态水是存在的。这种现象通常被解释为因大气中高浓度二氧化碳和/或甲烷的存在造成的温室效应所产生的后果。Minik Rosing等人提出,并不需要用温室效应变暖来解释,也不存在气候悖论。他们证明,太古代沉积物的矿物构成与高温室气体浓度以及当时“产烷生物”的代谢限制因素并不一致。他们假设,早期地球的低反照率(大陆上几乎什么也没有),和在面积上占绝对优势的深色吸热海洋的存在,再加上生物诱导的云冷凝核的缺失,足以将温度维持在冰点以上。(Letter p. 744; News & Views)
类人猿100万年前就在弗洛勒斯岛上生活(Early arrivals on Flores)
Hominins on Flores, Indonesia, by one million years ago
印尼弗洛勒斯岛上的类人猿活动可以追溯到至少80万年前,对位于Soa Basin中MataMenge的考古点(这个地方的考古结果是在位于西边的Liang Bua的“弗洛勒斯人”化石被发现之前发表的) 通过“裂变径迹”法进行年代测定获得的证据证明了这一点。在Soa Basin中另一地点进行的新的研究工作(关于这项工作的新闻报道,请登陆go.nature.com/hTwkMW),利用更准确的40Ar/39Ar测年技术发现,类人猿100万年前就在弗洛勒斯岛上生活。这个发现对认为类人猿的到来是造成一种巨龟和矮象大量死亡的一个因素的观点提出了疑问,相反它们的大量死亡可能与自然过程有关。(Letter p.748)
代谢率与身体质量的关系并不遵守指数定律(Making body size toe the line)
Curvature in metabolic scaling
一种生物的代谢率与其身体质量之间的关系,自Max Kleiber在1932年首次提出不同物种代谢率随身体质量按3/4次方增加的观点以来,一直让生物学家着迷。这一“标度指数”自那时以来被重新计算了很多次,其中有些人估计该指数接近2/3,而另一些人则估计其接近 3/4。一项新的分析表明,这种关系在对数标度上并不遵从一条直线,所以根本不遵守幂律(指数定律)。试图将一条直线应用于实际上是一条曲线的情形,会产生高度依赖于所使用数据的“标度指数”。以小生物为主的数据集倾向于产生2/3的指数,而以大生物为主的数据集则会产生3/4的指数。(Letter p. 753; News & Views)
“斑胸草雀”基因组已被测序(Genome for a song)
The genome of a songbird
“斑胸草雀”(一种鸣鸟,用于脊椎动物脑、行为和演化研究的一种模型)的基因组已被测序。将其与鸡基因组(惟一另外一种已测序的鸟类基因组)所做比较表明,有神经功能、参与叫声认知处理的基因在雀科这个分支中一直在快速演化。该研究还表明,声音交流用到“斑胸草雀”脑转录组的大部分内容;并且还发现了与声音交流相关的微RNA信号的一个潜在集成因子。(Letter p. 757)
《Nature》目录要览 — 2011-04-28出版 |
《Nature》目录要览:2011-01-20出版 |
《Nature》目录要览:2010-12-23出版 |
《Nature》目录要览:2010-12-16出版 |
《Nature》目录要览:2010-12-09出版 |
《Nature》目录要览:2010-12-02出版 |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service#environmentor.cn(请将#改为@)。
来源:Nature 作者:Environmentor (环境人 Environmento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