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发明新型环保水泥,可有效吸收二氧化碳
时间:2009-04-01 阅读: 我要评论:
据国外媒体报道最近,英科学家发明出一种新型环保水泥,可有效吸收二氧化碳。
水泥,这个昔日被认为是排放二氧化碳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罪人”,在英国科学家的发明下,开始转变为吸引二氧化碳的有力武器。总部设在伦敦的novacem公司首席科学家称,这种新型环保的水泥的诞生意味着水泥行业将从“重大的二氧化碳排放者到重要的二氧化碳吸收者的角色的转变”。其发明已经获得产业界和环保界的大力支持和资助。该公司也正在积极申请专利。
专家相信,这种采用新型原料的水泥将会产生巨大的潜在市场。全世界每年生产20亿吨水泥,这些水泥的生产占世界二氧化碳排放量的5%,超过整个航空业的年排放量。并且,人们对水泥的需求量是呈直线上升的。最近,法国农业信贷银行的一份报告预测,到2020年,全球水泥需求量将比现在增加50%。
传统水泥的生产会导致温室气体的排放,主要有两个来源:生产水泥的时候需要高温加热,因此需要耗费大量能量来对水泥窑里面的加工原料进行加热,比如像石灰石。但是这些原料在分解的过程中会进一步释放出二氧化碳。具体来说,标准的水泥,也称为普通硅酸盐水泥,是由石灰岩或粘土加热到大约1500c后形成。每加工一吨水泥会产生0.8吨的二氧化碳。当它最终与水混合用于建筑时,每吨水泥能吸收0.4吨的二氧化碳,因此每吨传统水泥的碳足迹为0.4吨。
novacem水泥的以镁硅酸盐为基础原料,它不仅在制造过程中比标准水泥需要的热量少,而且在硬化过程中还能够有效吸收空气中的大量的二氧化碳,这使得生产总体上是“碳负性”(carbon-negative)的。novacem公司的水泥,在加热的时候不会释放出二氧化碳。其生产过程是在大约650c的低温运行。这导致每吨水泥生产只排放0.5吨的二氧化碳。但novacem水泥在硬化的时候可以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每吨水泥能吸收0.6吨的二氧化碳,因此,不会产生碳足迹。
来自:人民网
由vlasopoulos和他的同事在英国伦敦帝国学院成立的novacem公司已经引起了一些大型建筑公司和投资机构的注意,比如像力拓矿业(rio tinto)矿业、科进顾问集团(wsp)、laing orourke公司和碳基金(carbon trust)等。 novacem公司已经启动了一项由英国政府技术战略委员会资助的价值150万英镑的项目,建立一个试验性工厂。如果一切进展顺利,novacem水泥产品将在五年内投入市场。
生态区域发展环保组织(bioregional)建设顾问、兼英国土木工程师学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小组成员乔纳森-艾塞克斯对新型水泥的发明表示了欢迎,他说:“英国气候法案要求我们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这就要每个部门都应该发挥其作用。建造业在环境影响方面尤其需要承担更大的责任。”艾塞克斯还表示,希望novacem公司可以在提供竞争性价格的基础上,不断研发改进技术,开发出可以吸引出更多量的二氧化碳的水泥,而且希望该公司利用可再生能源对熔炉进行加热。在得知这种新水泥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中每吨可吸收0.6吨二氧化碳,而每吨标准水泥会释放0.4吨二氧化碳的事实后。碳基金商业鼓舞雷切尔-纳特说:“从这一点来看,它相当吸引力人,真正的挑战在于产品的供应链,比如要选择什么样的伙伴把它推向市场?水泥的最终产品也是一个问题。如果最终产品为装饰应用材料,如地板,那显然不如应用到截重建筑方面获益大。”
之前,为了使水泥更环保,人们采用不断在水泥混合物里面添加骨料的方法,但是这仍然没有解决在制造水泥的过程中要产生二氧化碳的问题,有的在水泥混合物里面使用聚合物,但是对市场的影响也不大。新型水泥的问世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
但是,英国水泥协会的发言人在综合原料的地质情况和在全球的分布后,对这种新型水泥的影响提出质疑,认为这种水泥对于大体量的建筑来说并不是一个现实的替代品。vlasopoulos则回应称,全球有丰富的镁硅酸盐资源,储量高达10万亿吨,此外,新水泥的生产工艺是属于化学性质的,这意味着它也可以利用各种含镁成分的工业副产品作为原料,他相信这种材料将足以用于建筑物,但同时也承认获得使用许可证需要几年的时间。
不含 BPA 的产品未必安全!研究指出 BPA 替代品同样有生殖毒性 |
拉斯维加斯利用行人脚步为城市供电 |
空气污染可能加速大脑衰老 |
欧盟报告:欧洲生物多样性正在快速丧失 |
微生物扮演世界能源救星,生产可替代石油原料 |
2014年联合国气候峰会23日在纽约开幕 |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service#environmentor.cn(请将#改为@)。
来源: 作者: (环境人 Environmento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