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利用高能激光点燃热核聚变反应。
图为位于法国卡达拉舍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平台地址。
ITER计划的实施,将使人们在理论上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洁净能源。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组织理事会通过《基准文件》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组织理事会于27日至28日在该组织所在地、法国南部的卡达拉舍举行特别会议,与会各方在时间和资金两个方面达成一致后,宣布《基准文件》生效,有关工程将从下月开始建造。这标志着ITER计划进入决定性阶段。
2026年正式投入使用
ITER组织理事会主席:
“这一了不起的进程,将使人们在理论上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洁净能源”
2006年,中国、韩国、欧盟、印度、日本、俄罗斯和美国7个合作方达成一致,决定在卡达拉舍建造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在过去几年的讨论和准备期间,建造实验堆的预算不断攀升,从原来的80亿欧元上升到目前的160亿欧元。在费用的分担方面,欧盟将承担45%,法国作为重点国家,承担了欧盟份额的 20%。据专家估计,如果能尽快顺利动工,氘氚核反应可在2019年11月份试运行,晚于最初确定的2016年,正式投入使用可能要到2026年。
ITER组织理事会主席埃夫盖尼·韦利库夫表示:“我们已进入ITER计划的关键阶段。这一了不起的进程,将使人们在理论上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洁净能源。”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是为验证全尺寸可控核聚变技术的可行性而设计的,其原理类似太阳发光发热,即在上亿摄氏度的高温条件下,利用氢的同位素氘、氚的聚变反应释放出巨大能量,从而为人类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洁净能源。
参与这一计划的七方在2006年5月24日草签了与该计划有关的一系列合作协议,同年11月签署了ITER条约。2007年10月24日,该条约正式生效,ITER组织正式宣告成立,ITER计划进入正式实施阶段。
中国倾注巨大心力
中国国际核聚变能源计划执行中心副主任:
参与ITER计划体现了中国发展清洁能源的决心
中国国际核聚变能源计划执行中心副主任罗德隆28日在会后接受了记者的电话采访。他表示,参与ITER计划体现了中国发展清洁能源的决心。
罗德隆说,ITER又被称作“人造太阳”计划,其宗旨是发展清洁能源,中国的参与既体现了中国政府在这方面的决心,也是出于长远的能源战略考虑。他说,中国已成为世界能源消费大国之一,因此必须要在能源生产领域占据一席之地。目前,中国一方面在化石能源和裂变能源方面继续努力,一方面也在寻找替代能源。现在来看,ITER可能就是真正长远、可靠的解决之道。
罗德隆表示,作为ITER计划的参与方,中国为此倾注了巨大的心力。首先,在组织成立过程中,中国做了非常具体的工作,今后也会积极参与ITER组织的运行和管理;第二,在经费方面,中国承担了将近10%的份额;第三,中国在国内承建了10%的部件;第四,在今后的运行中,中国希望在反应堆上进行自己的试验。目前,中国研究人员正在国内现有的聚变装置上从事试验,为运行阶段进行必要准备。
链接
ITER计划最初由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和美国总统里根于1985年联合倡议,并由美国、苏联、日本和欧盟共同启动。然而,这一计划曾因种种原因搁浅,美国也曾一度退出。近年来,随着能源危机的加重,出于保护环境的需要,该计划重新得到重视。中国于2003年初开始参与,美国于同年晚些时候回归,韩国和印度分别于2005年和2006年加入,从而使这一计划的参与方达到7个,参与国达到33个。
与其他能源相比,核聚变的原料取自海水,可以说是无穷无尽,同时它还不会产生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对环境也几乎没有放射性危害。目前,石油、天然气和煤等化石能源正逐渐枯竭,而人类正在使用的核裂变能以及水能、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也具有自身的局限性。
ITER计划将分3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从2007年年底开始至2019年,为实验堆建设阶段;第二阶段持续20年,为热核聚变操作实验阶段,其间将验证核聚变燃料的性能、实验堆所使用材料的可靠性以及核聚变堆的可开发性等,为大规模商业开发聚变能进行科学和技术论证;第三阶段历时5年,为实验堆拆卸阶段。实验阶段结束后,各参与方还将同时进行示范堆建设,为最终实现商业堆开发做准备。
ITER实验堆高度为24米,直径30米,计划产生等离子体的体积为840立方米,维持时间为400秒,聚变能500兆瓦,输出与输入能量比最低为10∶1,最高可达到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