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20年森林碳汇抵消工业排放22.6%
时间:2009-07-12 阅读: 我要评论:
我国20年森林碳汇抵消工业排放22.6%
自1981年起到2000年止,我国工业碳排放总量达到132亿吨,而森林生态系统抵消了同期工业总排放的22.6%,在未来50年里,如果面积不变,仅仅改善林分结构,增加密度,我国森林还可以增加22亿吨碳汇;如果按照林业规划到2050年我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8.4%,我国的森林碳库可以再增加30亿吨碳汇。这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方精云日前向国家林业局介绍的其在碳循环与森林作用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衡量工业排放的主要指标是碳排放,碳排放是关于温室气体排放的简称。由于温室气体中最主要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因此用碳(Carbon)一词作为代表,便于让公众最快了解,最简单的方法是将“碳排放”理解为“二氧化碳排放”。长时间以来,多数科学家和政府都承认温室气体已经并将继续为地球和人类带来灾难。因此,如何通过节能减排的技术来减少工厂和企业的碳排放量,成为本世纪初最重要的环保话题之一。在这个前提下,碳排放交易应运而生,碳排放现已形成“大宗商品交易”的国际市场。
由于碳排放交易是用经济手段推动环保的国际通行办法,作为这种清洁发展机制(简称CDM)的核心内容,1997年开始接受签署的《京都议定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的重要议定书,是碳排放全球交易的政策驱动力。2002年,英国就自发建立了碳交易体系,在伦敦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上市的公司中,有60多家企业致力于研发有助减少碳排放的新技术,英国、美国已经是全球碳排放交易的两大中心——担纲的分别是伦敦金融城和芝加哥气候交易所。目前,排放模式全球碳交易市场年均交易额已达300亿美元,预计将来还会大幅增加。现在,参与碳排放交易的政治家和商人都将目光投向了亚洲,投向了中国。
那么我国森林生态系统在碳汇上可以产生多大价值?研究结果显示,在1981年~2000年间,我国森林植被碳储量和土壤碳储量均有所增加,20年间我国森林生态系统总碳汇约为29.9亿吨,其中森林植被生物量碳汇和森林土壤碳汇分别为15.8亿吨、和14.1亿吨,抵消了同期工业总排放的22.6%。研究结果还表明,我国森林在未来50年里,如果面积不变,仅仅改善林分结构,增加密度,我国森林还可以增加22亿吨碳汇;如果按照林业规划到2050年我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8.4%,我国的森林碳库可以再增加30亿吨碳汇。(记者苏利川)更多
衡量工业排放的主要指标是碳排放,碳排放是关于温室气体排放的简称。由于温室气体中最主要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因此用碳(Carbon)一词作为代表,便于让公众最快了解,最简单的方法是将“碳排放”理解为“二氧化碳排放”。长时间以来,多数科学家和政府都承认温室气体已经并将继续为地球和人类带来灾难。因此,如何通过节能减排的技术来减少工厂和企业的碳排放量,成为本世纪初最重要的环保话题之一。在这个前提下,碳排放交易应运而生,碳排放现已形成“大宗商品交易”的国际市场。
由于碳排放交易是用经济手段推动环保的国际通行办法,作为这种清洁发展机制(简称CDM)的核心内容,1997年开始接受签署的《京都议定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的重要议定书,是碳排放全球交易的政策驱动力。2002年,英国就自发建立了碳交易体系,在伦敦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上市的公司中,有60多家企业致力于研发有助减少碳排放的新技术,英国、美国已经是全球碳排放交易的两大中心——担纲的分别是伦敦金融城和芝加哥气候交易所。目前,排放模式全球碳交易市场年均交易额已达300亿美元,预计将来还会大幅增加。现在,参与碳排放交易的政治家和商人都将目光投向了亚洲,投向了中国。
那么我国森林生态系统在碳汇上可以产生多大价值?研究结果显示,在1981年~2000年间,我国森林植被碳储量和土壤碳储量均有所增加,20年间我国森林生态系统总碳汇约为29.9亿吨,其中森林植被生物量碳汇和森林土壤碳汇分别为15.8亿吨、和14.1亿吨,抵消了同期工业总排放的22.6%。研究结果还表明,我国森林在未来50年里,如果面积不变,仅仅改善林分结构,增加密度,我国森林还可以增加22亿吨碳汇;如果按照林业规划到2050年我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8.4%,我国的森林碳库可以再增加30亿吨碳汇。(记者苏利川)更多
环境科学之家(http://www.eschina.org.cn/)
PM2.5尚未解决,臭氧又开始肆虐——中国空气污染现状 |
中国抗生素污染威胁生态和人类健康 |
转基因“科普”为什么这么难 |
《2013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我国十大水系水质一半污染 |
2014年中国十大生物质能发电公司 |
葛剑雄:环保领域科研工作应防止功利化 |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service#environmentor.cn(请将#改为@)。
来源: 作者: (环境人 Environmento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