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中国“气候大使”于庆泰:低碳道路不存在全球统一模式

时间:2009-09-10  阅读:    我要评论:

 

专访中国“气候大使”于庆泰:低碳道路不存在全球统一模式

 


  正在走向秋天的上海凉意渐浓,不过有一个话题却愈趋火热,那就是气候变化。上周五在上海南南全球环境能源交易网络的开通仪式上,外交部气候变化谈判特别代表于庆泰作了题为《努力使哥本哈根会议取得成功》的演讲。3个月后,他将参加中国代表团赴哥本哈根参加气候变化大会,为达成一个公平而强有力的国际气候协定作努力。日前,晨报记者对他进行了专访。

  ●能源消耗的权利人人平等

  晨报记者:上个月您刚刚参加了在德国波恩举行的联合国2009年第三次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会议,那次谈判成果怎么样?

  于庆泰:波恩谈判的主要目标是为200多页的谈判文件“瘦身”,并就发达国家2012年后减排进一步磋商,以期减少分歧,取得共识。不过,会议进展有限。

  接下来,在哥本哈根之前,还将有曼谷和巴塞罗那两轮谈判。谈判的核心原则就是联合国框架公约所约定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我国要在2010年实现单位GDP的能耗下降20%,这是一个雄心勃勃的目标。但是很多发达国家和他们的媒体不关心中国做了什么,有意忽视中国在减排上面的努力,而是片面炒作和夸大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对中国提出不公平、片面的要求。这种要求发展中国家承担约束其发展和超越其能力的极端立场是很不利于哥本哈根会议成功的。

  温室气体排放不能只看总量,不看人均;也不能只看当前,不看历史。人人生而平等是一个最为基本的理念。中国人不能接受在生活水平及与之相关的能源消耗方面的权利生而比美国人、欧洲人少。

  ●低碳道路必须结合各国国情

  晨报记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这个说法,发达国家到底认同吗?

  于庆泰:口头上他们都接受、都承认,理论上也没有直接提出挑战。实际上,“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原则最核心的部分,早在17年前就提出来了。

  可是10多年来,框架公约规定的义务,发达国家说得多,做得少。其实西方一些主流机构自己的测算已显示,工业革命以来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占到了全部排放量的75%-80%。中国从2006年到2008年,单位GDP的能耗下降了10%以上,相当于减少排放约7亿吨二氧化碳。可以说,在采取实际行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方面,中国与任何国家比都毫不逊色。要走低碳道路,各国必须结合国情,不存在全球统一的模式或标准。

  ●气候问题实际上是发展问题

  晨报记者:我国政府已经在5月份公布气候问题上的立场,那么中国代表团在哥本哈根大会上是否还会提出什么新的主张或观点?

  于庆泰:5月份公布的立场文件,是过去谈判中——从巴厘岛到波兹南——我国立场的一个综合,也是我国一贯的原则。

  我有一个想法,在北京接受采访的时候我也这么说,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待气候变化。气候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发展问题。西方的一些主张,看似很有道理。西方倡导的一些环境保护的理念,也是好事。但是这都不是孤立的,能源的消耗其实是一个发展权的问题。刚才论坛上一个印度代表也说了,印度有6亿人用不上电。对于中国、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来讲,最优先的任务是发展经济、消除贫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我们的发展权不应该以任何理由受到限制。

  有一次谈判中,一个发达国家代表对我说,中国曾是自行车王国,他很怀念那个时代。这种说法我听了很气愤,凭什么中国就该倒退30年?

  ●中美之间有很多共同点

  晨报记者:有媒体称,中美两国的温室气体排放占到了全球的约40%,这两个大国在哥本哈根会议上的态度也将决定着大会的走向,您对此怎么看?

  于庆泰:中美在气候问题上保持着密切磋商和交流。我觉得中美之间还是有很多共同点:比方说都很重视气候问题,都愿意作出自己的贡献,都愿意与对方合作。具体来说,双方都很重视节能,比如智能电网,对中美来说都是重要的研究课题。煤炭在两国的能源结构中,都占据重要位置,双方都重视清洁煤技术,重视扩大可再生能源利用。这些都是可以加强合作、寻求共赢的领域。

  中美双方多次对话富有成效,双方的能源、气候专家也在积极商讨确定优先领域。

  ●靠一次会议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晨报记者:您刚才在演讲中提到努力使哥本哈根大会取得成功,您认为“成功”的标志是什么?

  于庆泰:个人认为,哥本哈根大会成功的标志,是在已有共识的基础上,充分表达国际社会的积极意愿,并为各自履行自己的义务、将意愿转化为实际行动作出安排,为未来阶段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靠一次会议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是要公正安排好未来十几年的格局。

  另外据我了解,哥本哈根的酒店已经非常难订了,而现在距离会议开幕还有三个月之久,可以看出这次会议的关注度之高。   [新闻人物]

  于庆泰

  1956年1月生,河北省人。

  1976年任外交部亚非司科员,1996年—1999年常驻联合国代表团一秘、参赞,1999年—2002年外交部非洲司副司长,2003年—2007年驻坦桑尼亚特命全权大使,2007年起任外交部气候变化谈判特别代表。(记者 李艳秋)

  [新闻事件]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称《公约》)缔约方每年底举行一次由所有缔约方国家参加的大会,具体讨论全球如何减缓温室气体排放以及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极端恶劣天气增多等诸多气候挑战。

  2009年12月将在哥本哈根举行《公约》缔约方第十五次会议。

 

环境科学之家(http://www.eschina.org.cn http://www.esresearch.cn

 

本栏目最近更新

秦大河院士获"沃尔沃环境奖"
陈宜瑜院士荣获爱丁堡公爵环保奖章
2009年中国十大环保人物
24名中国学者签署《哥本哈根气候峰会倡议书》倡议世界各国共同行动应对气候变化
孙佑海:环境立法如何应对气候变化?
“绿色和平组织”最新调查解“毒”珠江:工业水污染触目惊心
关键词:专访中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service#environmentor.cn(请将#改为@)。

来源:  作者:  (环境人 Environmentor.Cn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遵守互联网相关规定。评论在审核通过后才会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