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郑永飞荣获“08长江学者成就奖”
时间:2009-07-09 阅读: 我要评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郑永飞荣获“08长江学者成就奖”
来自教育部的消息,2008年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讲座教授人选和“长江学者成就奖”人选名单已经公布。获得此次长江学者成就奖的分别是数理化科学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陈仙辉;生命科学奖:北京大学 程和平;资源与环境科学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郑永飞;信息科学奖: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张广军;工程科学奖:上海交通大学 林忠钦。
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教育部与李嘉诚基金会决定共同筹资设立“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经过十年发展,全国共有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15所高校聘任了1000多名长江学者,目前许多长江学者已经成长为海内外有重要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和科技领军人才。截至2007年,共有38名长江学者当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6名长江学者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名长江学者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81名长江学者担任“973”计划首席科学家。一批长江学者在国际学术组织担任重要职务,或在国际重要学术期刊担任编委。
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教育部与李嘉诚基金会决定共同筹资设立“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经过十年发展,全国共有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15所高校聘任了1000多名长江学者,目前许多长江学者已经成长为海内外有重要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和科技领军人才。截至2007年,共有38名长江学者当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6名长江学者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名长江学者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81名长江学者担任“973”计划首席科学家。一批长江学者在国际学术组织担任重要职务,或在国际重要学术期刊担任编委。
郑永飞教授简历
1959年10月生,博士。
1982年获南京大学地质学学士学位,1985年获南京大学地质学硕士学位,1991年获德国哥廷根大学地球化学博士学位。1992至1993年在德国图宾根大学矿物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所进行博士后研究。1994年起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副院长、化学地球动力学研究实验室主任。兼任《科学通报》执行副主编、《Geochemical Journal》Associate Editor、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副理事长。
主要从事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在矿物同位素分馏系数理论计算和实验测定、岩石成因同位素示踪和化学地球动力学、同位素体系理论模式及其地球化学应用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出成果。首创应用增量方法对固体矿物的氧同位素分馏系数进行系统准确的理论计算,取得了与实验室测定和自然观察相一致的结果,促进了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基础理论的发展;发现中国大别-苏鲁造山带超高压变质岩中存在氧碳同位素异常,首次提出超高压榴辉岩形成前大陆板块俯冲较快、形成时在地幔深部的居留时间很短、形成后板块折返初始阶段冷却上升较快的地球动力学论断,拓展了应用稳定同位素示踪方法进行化学地球动力学研究这一国际前沿领域;首次将热液成矿过程中二氧化碳去气作用、流体混合作用、热液/围岩相互作用和次生热液蚀变作用对稳定同位素体系的影响予以理论模式并进行了矿床地球化学应用,为确定热液成矿条件和成矿物质来源、理解热液矿床成因提供了定量地球化学模拟方法。近年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各类科研项目多项。独立或作为第一作者在国际SCI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部分论文已经被Nature和Science等国际SCI刊物引用达620余次(ISI论文引用排名榜居中国地球科学家第3位)。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1994年度入选者,1996年获"中国青年科技奖",1998年获"中国青年科学家奖"。1994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
环境科学之家(http://www.eschina.org.cn/)
1982年获南京大学地质学学士学位,1985年获南京大学地质学硕士学位,1991年获德国哥廷根大学地球化学博士学位。1992至1993年在德国图宾根大学矿物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所进行博士后研究。1994年起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副院长、化学地球动力学研究实验室主任。兼任《科学通报》执行副主编、《Geochemical Journal》Associate Editor、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副理事长。
主要从事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在矿物同位素分馏系数理论计算和实验测定、岩石成因同位素示踪和化学地球动力学、同位素体系理论模式及其地球化学应用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出成果。首创应用增量方法对固体矿物的氧同位素分馏系数进行系统准确的理论计算,取得了与实验室测定和自然观察相一致的结果,促进了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基础理论的发展;发现中国大别-苏鲁造山带超高压变质岩中存在氧碳同位素异常,首次提出超高压榴辉岩形成前大陆板块俯冲较快、形成时在地幔深部的居留时间很短、形成后板块折返初始阶段冷却上升较快的地球动力学论断,拓展了应用稳定同位素示踪方法进行化学地球动力学研究这一国际前沿领域;首次将热液成矿过程中二氧化碳去气作用、流体混合作用、热液/围岩相互作用和次生热液蚀变作用对稳定同位素体系的影响予以理论模式并进行了矿床地球化学应用,为确定热液成矿条件和成矿物质来源、理解热液矿床成因提供了定量地球化学模拟方法。近年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各类科研项目多项。独立或作为第一作者在国际SCI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部分论文已经被Nature和Science等国际SCI刊物引用达620余次(ISI论文引用排名榜居中国地球科学家第3位)。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1994年度入选者,1996年获"中国青年科技奖",1998年获"中国青年科学家奖"。1994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
环境科学之家(http://www.eschina.org.cn/)
2019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名单 |
2019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名单 |
2018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建议资助项目申请人名单 |
2017年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结果 |
2017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建议资助项目申请人名单 |
2016年度国家自然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名单 |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service#environmentor.cn(请将#改为@)。
来源: 作者: (环境人 Environmento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