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刚教授 - 清华大学
时间:2009-04-01 阅读: 我要评论:
学历
1982.09~1986.07 南京大学化学系有机化学专业,学士
1986.09~1989.07 南京大学环境科学系环境化学专业,硕士
1989.09~1992.08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化学专业,博士
1982.09~1986.07 南京大学化学系有机化学专业,学士
1986.09~1989.07 南京大学环境科学系环境化学专业,硕士
1989.09~1992.08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化学专业,博士
工作经历
1992.08~1994.12 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讲师
1994.12~1997.01 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系副主任、副教授
1997.01~1998.01 英国Newcastle大学土木工程系,访问学者
1998.01~1998.08 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系副主任、副教授
1998.08~2006.04 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系副主任、教授
2006.04~至今 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系主任、教授
教 学
* 本科生基础课:环境监测(北京市精品课程)
* 本科生实践课:校园环境质量监测
* 本科生研讨课:全球性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研究方向
(1)POPs等微量有机污染物的控制原理与技术研究(氧化、还原、吸附,最佳可行技术、最佳环境实践等)
(2)POPs等微量有机污染物的环境污染化学基础研究(分析方法、迁移转化、结构活性关系等)
(3)履行POPs公约的决策支持研究(技术经济政策、风险评价、新化学物质筛选等)
(4)水的物理化学处理技术与水环境修复技术
主要在研项目
(1)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在污水处理过程中的污染特征、转化机制与控制原理,2007~2010
(2)“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课题,履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公约的支撑技术与示范研究,2007~2010
(3)中挪国际合作项目,POPs地方履约能力建设之战略编制,2008-2010
(4)UNEP项目,Hazardous Substances from Open Burning of Wast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2006-2009
科技奖励
1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03
2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997
3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03
4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99
5 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96
出版著作
(1)余刚、牛军峰、黄俊等编著.《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新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余刚、黄俊编,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知识100问,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
(3)余刚、刘希涛、郑叶青、杨波、蔡震霄译,等离子体-电弧及其他热处理技术――应用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
(4)余刚、张祖麟等译,水污染导论,科学出版社,2004
发表文章
近期发表的主要论文:
[1] Sun Q., Deng S., Huang J, Shen G, Yu G. Contributors to estrogenic activity in wastewater from a large 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 in Beijing, China. Environ. Toxicol. Phar., 2008, 25(1):20-26
[2] Qing Zhang, Jun Huang, Gang Yu. Polychlorinated dibenzo-p-dioxins and dibenzofurans emissions from open burning of crop residues in China between 1997 and 2004.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2008, 151: 39-46
[3] Qiang Yu, Shubo Deng, Gang Yu, Selective removal of perfluorooctane sulfonate from aqueous solution using chitosan-based 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 adsorbents, Water Research, 2008, 42:3089 – 3097
[4] Bo Yang, Gang Yu, Jun Huang. Electrocatalytic Hydrodechlorination of 2,4,5-Trichlorobiphenyl on a Palladium-Modified Nickel Foam Cathode, Environ. Sci. Technol. 2007, 41, 7503-7508
[5] Bo Yang, Gang Yu, Danmeng Shuai. Electrocatalytic hydrodechlorination of 4-chlorobiphenyl in aqueous solution using palladized nickel foam cathode. Chemosphere, 2007, 67, 1361–1367
[6] Wang B, Yu G, Huang J, et al. Application of QSAR/QSPR in fate evaluation and risk assessment of POPs. Progress in Chemistry, 2007, 19 (10), 1612-1619
[7] Wang B, Yu G, Hu H, Wang L. Quantitative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s and mixture toxicity of substituted benzaldehydes to Photobacterium phosphoreum. Bulletin of Environmental Contamination and Toxicology, 2007,78 (6), 503-509
[8] Shen G, Huang J, Yu G. Measurement of the free concentrations of alkyl phenols and bisphenol A to determine their biodegradation kinetics by activated sludge.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7, 52 (20), 2766-2770
[9] Liu XT, Yu G, Han WY. Granular activated carbon adsorption and microwave regenera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2,4,5-trichlorobiphenyl in simulated soil-washing solution.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 2007, 147 (3), 746-751
学术兼职
* 国家十一五863计划资源环境领域专家组,副组长
*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专业委员会 主任
* 中国化学会环境化学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
*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第6届理事会 理事
* 中国化学会第27届理事会 理事
详见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网站:http://env.tsinghua.edu.cn
2019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名单 |
2019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名单 |
2018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建议资助项目申请人名单 |
2017年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结果 |
2017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建议资助项目申请人名单 |
2016年度国家自然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名单 |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service#environmentor.cn(请将#改为@)。
来源: 作者: (环境人 Environmentor.Cn)